【撰稿:袁正強】歲月如梭,時光荏苒。逝者夫,難釋懷。在關口壩的日子,60余載彈指一揮間。陜西省寧強縣關口壩,那個在云朵上的小鎮(zhèn),百年前羌族人在那里聚集開墾繁衍生息,紅四方面軍建立蘇維埃政權,我的金色童年憧憬美好生活的一方熱土,至今讓人懷念留戀,記憶那失去的軼事。那條古老的街道,那一樁樁一件件往事,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,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……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關口壩位于寧強縣版圖的南端,曾經(jīng)是寧強縣巴山區(qū)委,區(qū)公所的所在地,總面積429.59平方公里。接壤四川省廣元市兩河口十余華里,東接漢中市南鄭區(qū)黎坪,山大林深,崇山峻嶺,高寒氣候。在寧強縣境內屬于“老少邊”(革命老區(qū)、羌族居住地、邊遠艱苦地區(qū)),自然環(huán)境艱苦,交通不便,經(jīng)濟條件落后,面積大人口較少,距離縣城約70里路,中間橫立紅石梁、照壁山相阻隔。從縣城到關口壩,要途徑金家坪、后河、翻越南山紅石梁,過茅坪溝,爬跨照壁山,然后步行穿越十多里的山川才能到達關口壩。不通公路,凡在那里工作的干部職工教師,醫(yī)務、工商、稅務等公職人員都要跋山涉水,到達工作崗位。關口壩的日用生活用品、生產(chǎn)資料、醫(yī)藥、文化課本、體育辦公器材等一切物資,要人力運輸。當?shù)氐纳截?、生豬、蛋類、土特產(chǎn)靠人力背運到縣城銷售。來來往往離不開“運戶”。常年累月運輸貨物,關口壩、茅坪溝有一支專業(yè)運輸隊,全是身強力壯的小伙子,腳力超過常人,背一百多斤的貨,翻山賽過一般人,走平路健步如飛。人們的書信、郵寄,憑每日郵遞員傳送,與外界的通訊聯(lián)系僅靠幾部座機電話。寧強縣郵電局每日固定三四個專人專程傳遞關口壩、茅坪溝、大竹壩、毛壩河、禪家?guī)r、三道河、黃壩驛幾個線路的書信郵件和報刊、雜志,民間稱“巴山鴻雁”,人民郵電。關口壩雖小,作為巴山區(qū)委、區(qū)公所以及關口壩人民公社的所在地,其黨政行政機構和社會服務功能基本完整配套。
那是1963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,寧強縣北關小學已放寒假,年庚將至,我剛9歲小學三年級升四年級。有一天,忽然我的母親許明英從巴山供銷社打電話到縣城河街工商聯(lián)辦公室,要我次日隨巴山一個“運戶”送我到關口壩,轉學到關口壩小學上四年級。當晚,我做好準備,把衣服課本整理好整齊地放進挎包,奶媽劉秀英舍不得我去又沒有別的辦法,隨即領我到北關里吃了二角錢一碗的根面角,一碗有二十個,潑上紅辣椒油,熬制的香醋、蒜泥等各種調料攪拌,香噴噴的,色香味美可口,這是寧強百年傳統(tǒng)很地道有名的地方小吃,我吃的很香,始終不忘,就算餞行吧,要知道平時很少吃,因為家庭經(jīng)濟困難,窮人家的孩子吃不起。奶媽叮囑我,到了關口壩,生活不習慣就回來,路上走不動了多歇一歇,雪大路滑要當心,別摔著了。第二天中午,巴山那個“運戶”來了,給我奶媽說:“你放心,小娃走不動了,我背他,保證送到關口壩他媽那里?!彼f話很客氣,聲音宏亮,一口巴山腔和四川口音一樣,笑哈哈的,平易近人。我仔細地端詳著他,年齡二十七八歲,身高1.72米,高鼻梁,大眼睛,炯炯有神,頭裹纏黑色絲巾,右側有一排排豎紅色的絲線,扎一束腰帶,肩披背簾子,穿一雙黃色膠鞋,棕絲包腳,背著背夾子,上面用棕繩綁著一個小木凳,是給我準備坐的,一旦走不動了,就用背夾子背著我爬山涉水。他說姓王,茅坪溝的人,這一路上我就叫他王叔。
我們從寧一中半坡上的圍墻口子小西門下山,沿著田間小路南行,直走金家坪遼原隊,順著爛泥溝崎嶇綿延的小路,到了后河里。后河河面寬30多米,流水清清,水深膝蓋,河面有搭好的石墩子,不用脫鞋踩水,一步連一步的跳躍式跨過后河,走過幾華里丘陵山坡,開始翻越紅石梁。紅石梁,赫赫有名??h城南望,人稱南山,巍峨屹立,一眼望不到邊的紅石梁,郁郁蔥蔥,不寒而栗,肅然起敬,民間有“抬頭見南山,悠然在鄉(xiāng)間”之說,山上樹木參天,藤條荊棘,遮天蔽日,竹林遍布。多以冬青樹、松樹、馬尾松、青杠樹、漆樹、板栗樹、柏樹、樟木、樺木樹、還有水杉樹、刺槐、五倍子等,也有一些藥用樹種。一片片竹林,多為小徑竹類,品種有松花竹、箭竹、木竹等。灌木叢生,枝繁葉茂,一望無際,漫山遍野,原始森林。半山懸崖,有一些小溪,水流湍急,潺潺流水,山間泉水叮當,巨石斜立,橫七豎八。這條茶馬古道,山路彎彎曲曲向上盤行,靜悄悄的,偶爾林中飛出幾只野雞,撲通通的在樹林中飛翔,打破空山的寧靜。追隨其后的是一只金雞,拖著長長的金黃色尾巴翎毛,一躍斜飛天空,身上的羽毛呈褐斑色,個頭不大約三斤重,顏色艷麗,飛翔的速度快,敏捷靈活,聽覺性強,稍有風吹草動,或者森林中有人的腳步聲和其他陌生動物的聲音,它聞訊后立即飛往另一安全地方覓食棲息。
翻紅石梁山頂,從半山腰至山頂白雪皚皚,山路樹林白雪一片,積雪深一尺多,一腳踩下去軟綿綿的到膝蓋,銀裝素裹,天上飄著雪花,不見行人。我實在走不動了,“運戶”王叔把我背上坐在背夾子上的凳子上繼續(xù)前進。他綁上腳碼子防滑,走上一百多米,用搭杵子頂住背夾子歇一歇。翻過山頂,他叫我下來走路,坐的時間長了腳凍。于是,我跟隨著他一步一個腳印往山下走。俗話說:長不過四月,短不過十月。雖說是臘月天黑的早,到了茅坪溝,又走了一段鄉(xiāng)間小路到了他家里,天色已黑定了,伸手不見五指。他家座落在距離公社三五華里,依傍小河500多米的田壩,三間土墻蓋瓦的房子,側廂廚房,豬圈蓋青石板,前面土地面院壩,房前屋后自留地種菜,雪地一片不見綠,小河結冰,冬水田結冰積雪覆蓋。到了他家門口,我倆拍打衣服和鞋上的雪走進中間的堂屋,他媳婦熱情地招呼我們,倒了一杯開水,叫我們圍著堂屋地火爐烤火。山里習慣烤柴火,堂屋西側土墻旁,四周用石條圍個正方形,干樹樁疙瘩堆在墻邊,中間架起青杠柴,上方吊一鼎鍋煮肉、做飯、燒開水。他媳婦二十多歲,身高1.6米,一身羌族人的打扮,頭纏黑絲巾,腰圍繡花圍裙,腳穿繡花黑布鞋,耳墜銀環(huán),她和王叔一樣服飾穿戴是典型的羌族人。端上桌的是兩碗面條,沒有干拌醬油、醋、辣椒、蒜、鹽,也沒有臊子或者漿水湯,餓了端起面條就大口大口的吃,隨后又端來了兩碗米飯。王叔用面條下米飯,津津有味。后來我才知道,來了貴客,主家才下面條吃米飯,面條就是下飯菜,過年也是這樣。
第二天下午,我們啟程翻越照壁山。照壁山,高聳入云端,在山腳下仰望,東西無邊際,高高矗立橫亙,遙望紅石梁,相互呼應。中間狹長地帶茅坪溝,北風呼嘯,雪花飄飄。好一派北國田野風光。
茅坪溝是紅色老區(qū),1935年紅軍在這里設紅軍醫(yī)院和軍械所。同年,茅坪溝人何銳、馬連理參加紅軍,經(jīng)過長征,屢建戰(zhàn)功。開國授予紅軍何銳上校軍銜,曾任中央軍委直屬療養(yǎng)院副院長,西安陸軍醫(yī)院副院長職務。馬連理參加了遼沈、平津戰(zhàn)役。建國以后,曾任天津市南開區(qū)公安分局局長、區(qū)長、區(qū)委書記、人大主任等職務。
房上田間地頭,山上山下,一片銀白色蒼茫。照壁山半山腰,明崖突兀,冰柱倒掛,晶瑩剔透,雄姿壯觀。遠看似一幅冰雕藝術珍品,具有極高的自然風光欣賞價值。我杵著一根木棍子,跟著王叔爬照壁山,山腳至山峰中段地勢延綿盤緩,彎路不多,山勢走向頂端陡峭路窄,直行攀爬,十分艱難。有的地段懸崖峭壁,猴難攀爬。我們一鼓作氣登上山頂,視野開闊,野草樹木被雪覆蓋,光禿禿的不見大樹竹林。傍晚,夜幕垂降,我們到了關口壩,王叔把我親手送給我母親許明英,道謝后離開。巴山供銷社飲食員李發(fā)貴,喜出望外,親手給我做了一碗油炒米飯。李師傅個子矮,30多歲,家住寧強縣城關區(qū)金家坪公社遼原隊,平時沒有客人,看到從寧強遠道而來的小朋友自然親切高興,問寒問暖。
關口壩街長約400米,寬20多米,街面一段鋪青石板,大部分為土路,民居古香古色,南北分別座落兩排民房,木排扇蓋青瓦。從東向西,一條小河環(huán)繞街道半弧型向西一直流往四川旺蒼縣境。街道北面札河堤一米多高,一塊厚重的大石板鋪架河堤兩岸,連接高橋隊通往關口壩街道。很早以前,關口壩居住的是羌族人,在這里繁衍生息耕作,如今的關口壩人帶有許多羌人的色彩、服飾、口語、生活習慣和生產(chǎn)方式、婚喪嫁娶、民間風俗仍然是羌族人的生活模樣。關口壩人,民風淳樸,勤勞、厚道、友善、團結、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。民國時期有土匪襲擾之說,解放后無盜掄之話。甚至沒有鄰里之間的糾紛或打架斗毆的事端。街頭是巴山供銷社,營業(yè)門面四間二層,松木結構,中間小院,建一排木平房,設辦公室,會計、出納、主任、采購員為一體的集體大辦公室,共有干部職工十多人,鄭作良常住縣城負責采購業(yè)務,門市部臨街,五個女營業(yè)員,門市部上面的二樓,青一色的木地板、木門窗。我母親和大安區(qū)的女營業(yè)員宋素芳、夏玉林、張必廉夫婦等六、七個人居住二樓。會計黃存鼎,主任張永福等人居住小院一側的房屋,其余幾間為庫房,存放貨物。通后是一大間廚房,餐桌擺放中間,兩張長排木椅,李發(fā)貴住廚房旁邊的一小間平房。主任張永福,從部隊轉業(yè)為連級干部,對待職工和藹可親,每當改善生活,幫助飲食員包餃子、炒菜、蒸饃。會計黃存鼎個子矮,厚嘴皮,大耳朵,圓臉型,工作嚴謹,為人厚道,稽核商品庫存,上報財務報表,從不虛報瞞報。張主任和黃會計在干部職工中評價較高,在基層有豐富的工作經(jīng)驗,營業(yè)員對待巴山農(nóng)民群眾,態(tài)度熱情,使用木桿定制稱,出售給群眾的商品從不短斤少兩,連連受到巴山人民的喜愛,笑迎八方客,送民購貨歸。每當逢場趕集,供銷社是最忙的單位,四鄰八鄉(xiāng)的農(nóng)民前來購物,購買食鹽、糖、煤油、布匹、鞋襪衣帽等,供銷社門市部的營業(yè)員,笑臉相迎,介紹商品,幫助農(nóng)民選擇布匹的花色品種,適合什么年齡段的人做衣服,百問不厭,有問必答,農(nóng)民們非常高興,十分開心,把她們當做知心朋友,并邀約到家里做客。街道中段是收購門市部,營業(yè)員鄭克家和老肖,常年累月收購中藥材、山貨、雞蛋等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運往縣城等地統(tǒng)銷。
關口壩街上居住的農(nóng)民,多以吳姓、王姓以及蒙姓、呂姓。房屋結構木排扇小二層,木板上層放物品,屋內排扇立圓柱,房頂松木椽子蓋青瓦,萬字花格木窗戶,正中堂屋寬敞明亮,一側地火爐,石條合圍,上方吊鼎鍋,烤火做飯,屬高寒地帶,從十月份開始烤火直到來年的四月份,取暖時間長。關口壩晝夜溫差大,氣候多變。半夜一場雨,正午艷陽天。街道第五間房之后是呂氏住房,門前擺設一口四方型大石缸。中段是巴山區(qū)委、區(qū)公所、關口壩公社所在地。區(qū)行政機構連一體,臨街前小院設關口壩人民公社,兩排四間平房,通后中部是巴山區(qū)衛(wèi)生院,木板結構二層,過道走廊設中西藥取藥窗口,對側面一間設醫(yī)生問診開處方室。西醫(yī)大夫艾玉華,甘肅人,中醫(yī)大夫鄭懷本,巴山人,另有藥劑師,護士肖素英、周仕達等醫(yī)務人員。艾玉華和鄭懷本,從醫(yī)臨床經(jīng)驗豐富,雖不是醫(yī)科名校畢業(yè),但是醫(yī)術較高,一般常見病,開處方西藥不多但很快見效。鄭大夫擅長中醫(yī),不是科班出身,可是看民間疑難雜癥在行,當?shù)乩习傩照宜床〉娜硕啵浴俺嗄_醫(yī)生”聞名百里。這倆人在巴山地區(qū)很受百姓愛戴,無論天晴下雨,深更半夜,群眾上門,隨叫隨到,如遇急診跨個醫(yī)療箱,打著手電筒或提著燈籠,一塊跟群眾上門看病。孕婦臨產(chǎn)急診,艾玉華和護士肖素英上門接產(chǎn),直到順利生產(chǎn),母子平安才放心。熬了一夜,群眾十分感謝,煮上一碗熱乎乎的荷包雞蛋,表達感謝之情,不然說啥也不讓離開。在老百姓的心中,關口壩有兩個好大夫:西有艾玉華,中有鄭懷本。不是神醫(yī)勝似“神醫(yī)”。文革期間,艾玉華調回甘肅省大慶市,老百姓依依不舍,含著熱淚主動送別。送君送到壩街口,男女老少不叫走。今日一別何時見,也許來生才相逢。艾玉華、鄭懷本、周仕達的名字,在關口壩人民群眾的心里是座無名豐碑,沒有錦旗,沒有獎狀,沒有醫(yī)學博士的頭銜,沒有主治醫(yī)師專家教授的光環(huán),但是巴山人民在民間認為他們醫(yī)術精湛,醫(yī)德高尚,名不虛傳。
巴山區(qū)委“大院”,座落在衛(wèi)生院徑直通后,相對于關口壩的地域稱之呼機關大院。南北兩側,修建兩排平房,一排平房約十間,每間十多個平方,磚木結構,青一色的藍色門窗。窗戶安裝玻璃。南面平房為區(qū)委、公社書記和干部、巴山派出所民警居住,關口壩公社書記龔正美住第二間,第三間居住我的父親袁俊,時任巴山區(qū)委書記。北排平房,前三間為巴山營業(yè)所金融機構,中間是區(qū)委區(qū)公所辦公室,末端居住武裝部廣播站和農(nóng)技干部,院場中間種菜、植樹。區(qū)委辦公室門前塊大石板,四個石墩,休閑時機關干部作為看報、下象棋之用。區(qū)委書記的辦公住宿和其他干部一樣,辦公住宿合為一間,室內門口窗下擺放一張帶抽屜的辦公室,桌上堆放文件,一張玻璃板,陳放馬恩列斯毛著作政治經(jīng)濟學等書籍,墻上掛一幅毛主席的畫像,里面一張床,一個臉盆木架,一把靠背藤椅,條件十分簡陋。除過隨身的衣服、床單被褥,別的沒有什么物品。區(qū)委院場后方臺階上面是大會議室,四間平房的面積,主席臺擺放兩張長方形桌子,鋪藍色桌布,墻上掛馬恩列斯毛的畫像,會場中央擺放雙排木長條排椅,通后是三間廚房,連著餐廳,幾張桌凳。廚房緊靠山坡,一根半圓大竹子連接山邊一條溪水溝,大木桶接水,一年四季供區(qū)委區(qū)公所公社衛(wèi)生院的日常飲用水,干部大夫用茶壺、水桶提水。區(qū)上飲食員張滿清,寧強縣城關區(qū)金家坪公社人。區(qū)委辦公室干部李長春,30多歲,瘦高個,性格開朗,喜愛下象棋、打籃球。平時區(qū)委領導和干部經(jīng)常下鄉(xiāng)蹲點抓生產(chǎn),通知開會回到區(qū)委大院,顯得熱鬧活躍有氣氛,區(qū)委大院眾多大小單位,只有一個大公廁,修在北面房后,前面長著一棵大核桃樹。臨街中段就是郵電所、工商稅務所,關口壩不通電,單位安裝一部電話,夜間照明通用煤油燈。區(qū)上開大會,放電影時,柴油發(fā)電機發(fā)電照明。關口壩街尾,設關口壩六年制小學。校門口立紅軍石刻標語,紅色字刻醒目。學校共有校長、教務主任、教師十多人。校舍條件十分簡陋,共有二排教室,兩個年級同在一間教室上課,三年級和四年級為一個教室,一個老師先給三年級學生講課,布置作業(yè)后,又給四年級的學生講課,音樂體育課,一個老師合并給上課。教室門前為簡易籃球場操場。老師辦公備課設在學校北側,集體統(tǒng)一辦公,旁邊為老師宿舍食堂。南邊靠田野一角為學生自己做飯洗衣服的地點,六年級住校生較多,學生宿舍緊靠教室。多數(shù)學生中午自己做飯吃,距家遠不住校的學生自帶干糧。寧強縣城南街人馬冀,原逸夫中學老師李哨峰的母親周老師,在關口壩學校任教時間較長。
關口壩趕場,集市貿易人多,手推機拱車,騾馬駝貨,人來人往,熙熙攘攘。早晨,從四川鄰界來的人,背著背夾子,帶一條狗隨行,剛從街尾踏入街道,關口壩的狗,咬個不停,隨著信號的發(fā)出,街上一擁而上四條黑黃色狗,圍著川人狂叫。它們好像是關口壩街上忠誠的衛(wèi)士,欺外狗仗人勢??墒?,遇到街上人,不管是大人小孩從不欺咬,童叟無欺,護主忠心。街頭段堆積木炭、青杠柴、竹椅木凳。雞鴨生豬等貨物,中段蔬菜、雞鴨蛋、豆制品、黃小豆、玉米珍、粉條、木耳、面條、柿餅、以及中藥材、地方土特產(chǎn)。主產(chǎn)小麥、玉米、紅薯、洋芋。例如加工成淀粉的土特產(chǎn)五花八門,如涼粉、黃金子涼粉、豌豆、土豆、米粉饃之類。巴山人愛吃漿水菜,入冬每家每戶用缸、木桶、雜(制作)漿水菜。吃一個冬天。俗話說: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竄竄。有腌制臘肉的習俗,年庚殺豬,全村人熱熱鬧鬧的在一起吃“皰堂宴”,把剩余的豬肉,用鹽、花椒面、醬油腌制三天,掛在火爐上煙熏,講究的用柏樹枝小火熏,肉質紅艷艷的,味佳香可,過大年或貴客來了,煮一塊,喝自己釀的苞谷酒。巴山人手巧,做人工掛面,人工粉條,可稱高山一絕,地方美味佳肴,老幼皆宜,備受青睞。每到月底,寧強縣電影公司的巴山放映員席安超,叫“運戶”背上電影片子和放映機,到關口壩公社門前為群眾公開放映兩部電影,十里八鄉(xiāng)的農(nóng)民晚上打著火把燈籠,自帶凳子聚集在一起觀看電影,看完已是半夜,長長的火把燈籠隊伍在山間慢慢消失,隨風飄來的是一陣陣陶醉心扉的山歌,巴山人喜氣洋洋,堪比過年熱鬧。
關口壩趕場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獵戶,身著羌服,格外與眾不同。它們行走在川流不息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背著大喇叭口的竹背簍,里面背著瘠瘦的麂子(后列為野生保護動物),肥碩的猬子、兔子、精壯的狗獾子,拖著碩長的紅色翎毛的山雞。和獵戶結伴而行的村姑,頭上插著銀或玉的簪子,身上戴著一斛珠式耳墜,胸前罩著繡著花邊的圍裙,手里提著極其精巧的竹籃,步履矯健地走在男人們的前面,腳下踩著積雪發(fā)出軋軋的響聲。有的羌人,背簍里背著許多土紅色圓圓的根面團團,還有的手提一簍子木耳、香菇。這些山珍是大自然給人們的饋贈,人間美食。
夏收打麥場,男女頭頂濕毛巾,防曬防灰,雙雙排隊一字型手里揮舞著連架,把收割的麥子平鋪在院壩或關口壩街上,連續(xù)“噗咚 噗咚”的對打,節(jié)奏感極強,麥粒黃燦燦的順著麥桿一層一層地掉在下面,揚起麥穗殼幾丈高在空中起舞飄蕩,盡管人們汗流浹背,卻洋溢著收獲的喜悅。打一場麥子歇口氣,男女邊打邊對唱山歌,歇氣間隙,互相追逐嬉戲,霎時勞作的疲憊與辛勞苦累隨之灰飛煙滅去無影蹤。秋收,在生產(chǎn)隊的倉庫院場打黃豆,撕苞谷殼,把苞谷棒子的外殼掰辮紐連成串串,掛在倉庫的房檐橫梁柱子上,晾干后按家庭人口計算統(tǒng)一分配給社員。
這種場地,是男女青年邊勞動,邊唱歌加深認識碰撞出愛情火花和感覺,從而談情說愛,喜結連理的好地方。如果一個青年人愛上一個姑娘,首先要引領唱山歌,姑娘對上眼,雙人對唱,傾訴情感。老人和村姑是過來人,知道這些情趣,在一旁挑逗打趣,把山歌對唱推向高潮,生產(chǎn)隊倉庫的上空傳來陣陣掌聲,男女老少的喝彩聲,渾然一體,連成一片,沖向云霄。這個方式,自從羌人移居關口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陜南地區(qū)的農(nóng)村顯而易見,具有地方典型代表性。
關口壩街頭的一條小河對面有一座半圓弧走勢的山。據(jù)老人說當年紅四方面軍一部駐扎關口壩,在山上挖戰(zhàn)壕修工事,用于阻敵防匪襲擾。向北一華里就是關口壩巴山區(qū)糧站,兩排磚木結構的平房寬敞明亮,用于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貯存糧食、菜籽油,那是巴山人民向國家交“公糧”的地方。每當夏秋,農(nóng)民們肩挑背扛,排著長長的隊伍,爭先恐后地交“公糧”,夜幕降臨,恰似一條巨龍飛舞,一派繁忙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關口壩有許多紅色印記,隨處可見山體巖石上“紅軍是窮人的隊伍”,“打土豪分田地”,學校門口石碑,書寫著紅軍石刻標語,關口壩是紅軍建立蘇維埃政府遺址的所在地,據(jù)陳英文研究寧強黨史撰文《寧強紅色資源豐富 未來發(fā)展前景光明》一文記載:1933年3月至6月,紅四方面軍在四川通江、南江、巴中等地粉碎“三路圍攻”后,乘勝西進,解放了旺蒼、廣元大片地區(qū),根據(jù)地擴大到寧羌縣的毛壩河、關口壩、茅坪溝、黃壩驛等地,1933年8月12日,紅三十一軍1000多人進駐關口壩,在關口壩、茅坪溝、黃壩驛等地剿匪,打游擊,打擊土豪劣紳。8月23日,在關口壩建立第一個鄉(xiāng)蘇維埃政府。
第二年秋天,我轉學將要去寧強縣南街小學上學,那天半夜四點多鐘,我母親起床給我做了一碗漿水面條,送我走路到照壁山。一路上打著手電,路旁田間苞谷已經(jīng)收獲了,一片片苞谷桿長在田間地頭,鴉雀無聲。到了照壁山頂,天已放亮,放眼山腳,茅坪溝盡收眼底。母親叮囑路上注意安全,平安到達學校報上名給她寫封信,依依不舍離去。我一個人往山下走,走走停停轉過身,遠看她還站在那里遙望,我向母親揮揮手,轉身一路小跑下山,我看不見她了,知道她還要返回關口壩供銷社上班,心里沉甸甸的,母子之情難于言表。
1966年,我的小妹在關口壩出生,兩年后的一個冬天,父母親送她去寧強縣城上幼兒園。學校放寒假我回到關口壩,也要隨行到寧強上學。那時,父親已經(jīng)不是區(qū)委書記降職一般干部。那天,關口壩天寒地凍,父親背著她,我和母親跟在后面走,用繩子綁在鞋中間當腳碼子防滑,一路從關口壩走到寧強縣城已經(jīng)是晚上了。那次,是我60年來最后一次離別難忘的關口壩。
1969年10月,國家三線建設正式動工修建陽安鐵路。巴山區(qū)根據(jù)漢中地區(qū)和縣上的文件精神,成立了巴山區(qū)修建陽安鐵路民兵團,巴山區(qū)任命父親任修建陽安鐵路巴山區(qū)民兵團團長。他和區(qū)委其他干部以及省下放干部沙榮光,迅速帶隊巴山區(qū)千人修鐵路民兵團趕赴施工地段代家壩,和民兵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,日夜奮戰(zhàn)在一線。有一次開山放炮,他在現(xiàn)場組織施工,在掌子面鑿眼放炮,炮手一次點燃放炮就是十幾個,一炮一炮地都炸響了,等了一會兒不見再響,需要有人去探炮,他和炮手等人逐一排探,用竹竿試探啞炮,不幸啞炮炸響,當場一節(jié)竹竿飛起斜射入口腔穿耳,渾身血跡昏倒在地。沙榮光和其他人上前施救,拔出竹竿送往醫(yī)院搶救,連夜送往西安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救治。第二天,區(qū)委正式通知我母親從三道河供銷社到西安陪護。小沙石沖擊了眼睛和臉部手部,做手術轉院到陜西省人民醫(yī)院,經(jīng)過三四個月的治療,終于基本恢復健康。黨的三中全會以后,全面落實政策,父親從陽平關醫(yī)院政治指導員調任城關區(qū)委副書記等職務,離休享受老干部副縣級待遇。
我隨父母工作的變動,再也沒有去過關口壩。不過我一直懷念關口壩,是羌人王叔把我背到關口壩,在那里度過一段童年時期的美好生活,成為揮之不去的永恒的記憶。如今,巴山鎮(zhèn)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撤區(qū)并鎮(zhèn)后,茅坪溝成為巴山鎮(zhèn)的所在地,關口壩成為關口壩村。公路交通、公共基礎設施有了極大的改善,縣城至茅坪溝、毛壩河、關口壩、禪家?guī)r等地通公路、每天班車直達,地方社會經(jīng)濟快速發(fā)展,學校、公共衛(wèi)生、人居環(huán)境以及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等民生各項事業(yè)蒸蒸日上,人民群眾安居樂業(yè),社會治安秩序好,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幸福,萬眾一心跟黨走,??菔癄€不變心。
二〇二五年五月十六日
附:作者袁正強,寧強縣政協(xié)、縣黨史辦、地方志特聘文史撰稿員。本文屬原創(chuàng),未公開發(fā)表。